飘墨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杏坛归客:网络诗词简论

[复制链接]

9132

金钱

1150

贡献

5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032

飘墨劲旅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7: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04-20  杏坛归客   

      摘要:
      网络诗词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各高校的BBS,2000年开始走向兴盛。相比纸媒上的诗词其特点是内容取材更宽广,作者成分更为复杂,风格更为多样化。网络诗词批评呈现出快捷、短小、实事求是、方式多样化等特征。网络诗词的不足在于发表门槛低而导致的粗制滥造和对现实关注不够以及唯美主义倾向。
关键词:网络   诗词   述评

      最早使用“网络诗词”这个概念的,是首都师大的檀作文博士。“今天”论坛“文言旧邦”栏何鹤《网络诗词之我见》一文引用他的话说:“我用‘网络诗词’这个概念,将新一代的年轻诗人,与依赖《中华诗词》等官方媒体成名的中老年诗人群区分开来。”[1]在这里“网络”表示的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一种媒介,象网络小说、网络新闻一样,并不是说“网络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诗词,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网络旧体诗词”或“当代诗词在网络”。[2]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檀博士多年前的话,现在随着中老年人也纷纷上网,网络诗词的写手并不都是年轻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网络诗词”:当代人自己创作并发表在网络论坛上的旧体诗词。它不包括新诗和不上网的人创作的旧体诗词。网络诗词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它的历史不过10年左右,对它切实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网络诗词作品每天又在大量的产生,成了相当一部分网友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网络诗词的起源与勃兴
    网络诗词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各高校的BBS。一些高校的文学社团中的成员把自己创作的诗词贴到了论坛上,开了网络诗词的先河。比如浙江大学飘墨诗词社、清华大学的静安诗词社、北大的中文论坛,都是当时水平比较高的诗词论坛。此时诗词版的版主都是由学生社团中的活跃分子和创作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人担任,并且作者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都有理工科的背景,著名的比如反伪科学斗士方舟子,以及女写手莲波等。(他们二人互相唱和,后来编成了一本《莲舟集》)随着2000年全民上网时代的来临,高校的BBS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门户网站和一些专业的诗词论坛,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方兴未艾,都还处在一个发展和兴盛的阶段。其盛况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看:
     第一、论坛数量众多。因为网络论坛的不稳定性,具体数量难以统计,在网络写手中知名的影响比较大的就有这些:榕树下、网易、天涯社区、新浪、诗三百、光明顶、菊斋、清韵、古风、秋雁南回、中华诗词、中国北社、中国青年诗歌网、诗词总汇、居庸诗社、江右诗社等等,不下数十家。其中高校的BBS仍然是重要的力量,另有港、澳、台及国外华侨办的诗词论坛。
    第二、写手众多、诗词名家辈出。活跃在各大大小小的论坛的写手同样难以统计。经过近十年的磨砺和训练,很多网络诗词写手由不会到会,由不通格律到运用娴熟,由写的不怎么好到初具气象。加之网下的旧体诗人纷纷上网,逐渐形成了一些名家,如食斋老虎、莼鲈归客、燕垒生、伯昏子、胡僧、苏无名、无以为名、李子梨子栗子、青凤等等。
    第三、活动众多。可分为网上活动和网下活动。网上活动除了发诗评诗外,还有以下这些:首先是开办网络课堂。一些基础较好又熟悉网络的写手用语音聊天或专栏的形式进行诗歌基础知识讲座培训,欣赏名家名作;其次是组织网络诗社。如拾叶诗社,古风诗社,居庸诗社、中镇诗社、江右诗社等;再次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网络诗词比赛。定期的一月一次或一个季度一次,不定期的如端午诗会、中秋诗会、元旦诗会等,每次都邀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或诗词写得比较好的网络写手(有时也请网下的名人)进行评点;等等。网下的活动,如:出版书籍,为了扩大网络诗词的影响,让网上网下的诗词互相交流,网络诗人热心编辑出版了一些网络诗词作品,如2002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网络诗三百》(陈村编),有所诗编写组编《2003网络诗歌年鉴》(著名诗人和学者钟振振序),熊盛元编《江右风雅》(江右诗社年刊),赵京战编《居庸诗抄》,(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诗词研究院编《诗词界》,等等。这些书刊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次是组织现实中的诗会及诗歌讨论研究会。网络诗人不满足于网上的交流,纷纷走向现实中。最早的一次集会是2001年网易和天涯诗词论坛的写手在北京的集会,次年又发起了一次三峡集会。到了后来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现实中的集会越来越多。近年由中华诗词研究院(BVI)连续举办的中华诗词青年峰会的参加者也基本是网络诗词作者。
    第四、发表的作品众多。因为诗词网站众多,论坛众多,加之个人的诗词博客,每天的发表量无法统计,至今有多少首网络诗词,恐怕是天文数字。
                                
      二、网络诗词的特点
    同现实中的包括“中华诗词学会”在内的各级诗词学会会刊上发表的诗词作品及报刊上零星的一些作品相比,网络诗词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第一、内容上取材更为宽广,几乎无所不包。传统诗词中所有的题材都能在网络诗词中找到,如生产劳动、学习、爱情、友情、亲情、怀古、战争……等等。纸媒因为编辑审稿和篇幅版面、弘扬主旋律的要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自由表达;加之一些作者的年龄偏大,思想不解放,写出来的作品往往限于“歌德”派、“老干体”。相比之下,网络论坛基本都可以自由发帖,内容上几乎没有约束,相当丰富,我们可以看到在纸质媒体上看不到的内容,比如一些风情小唱,一些灰色的、落寞的情感,甚至还有一些思想内容不很纯正的以及格调不高的艳词、艳诗等。如孟依依的《南歌子•周末网上算命》:“抱枕人迟起,居家发懒梳。蓬头且作小妖巫,卜卜将来那个是儿夫。已自心中有,如何命里无?刷新之后再重输,不信这台电脑总欺奴。”[3]此词活泼俏皮,新词语运用自如,属于风情小唱,纸媒上也难以见到。
    第二、作者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网络太过庞大,各种文化层次,各种身份的人都有,大凡对古典诗词有点兴趣的人,只要会发帖,都可能在论坛上涂上几笔。从水平上看,纸媒上的差距要小一些,因为如果不通格律几乎是不可能在纸媒上发表作品,可网络论坛却可以随意发表。有的作者水平相当高,上网之前在现实中就已经成名,如食斋老虎(熊东遨)、梅云(熊盛元)、颖庐(段晓华)等。有的人本身就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的,国学功底深厚,其中不少教授、博士、研究员,如檀作文博士、徐晋如(胡马)博士等,他们的作品往往能给人美的享受,甚至可以媲美前人。而网络上的初学者或写了很多年而无寸进的人也很多,写出来的诗词或者不合格律,或者勉强合格律了却前言不达后语,不知所云。例子不胜枚举,姑从略。
    第三、有意探索不同的创作道路,形成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风格。网络诗词写手多数人还是处在习作阶段,模仿古代某个作者或某种体裁、某种风格,甚至沿用古人的词句,“蹈袭”的成分比较多。而有的人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比如以无以为名、李子梨子栗子为代表的实验体和以赵缺(书生霸王)为代表的“新国风”。实验体又有人称之为“旧体新诗”,就是认为他们是在写新诗,不过用了旧体的形式,因此又有人称之为“格律试验体”。其主要或说共同的特点是用新词语、新概念写自己经历的或熟悉的人或事。虽然都被成为试验体,李子和无以为名风格差别还是很大的,因此有时干脆区别开来叫李子体和无名体。李子的词多用俗语,想象力丰富,有时显得尖新,如《鹧鸪天》:“生活原来亦简单,非关梦远与灯阑。驱驰地铁东西线,俯仰薪金上下班。   无一病,有三餐,足堪亲友报平安。偏生滋味还斟酌,为择言辞久默然。”[4]有时显得油滑,如“不开鱼腹寻伊妹,但执羊鞭斗伟哥”之类。无名体则主要体现在使用新词及词语搭配上,往往感觉句子很有味道但又不好懂,又大都没有题目,因此有点朦胧诗的味道。如《另类秋兴》:“可是秋波泛滥深,江湖九月不消沉。梦多合并难规范,花太纠缠易面临。破坏瓜红浓似酒,填充露白冷于心。一方人在孤山外,几点寒鸦涉密林?”《春雨代表的风景》:“春初渐觉雨纵横,洗劫山川又一成。水不平安鱼检讨,风非正直鸟批评。串联草莽腾空绿,流放檐沟落实清。无奈桐心将息后,有谁代表滴声声?”[6]书生霸王倡导的“新国风”是相对于《诗经》的“国风”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而言的。他公开宣称“新国风”的宗旨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6]3因此,他的诗歌写的都是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生活和感悟,做他们的代言人。他笔下的人物各行各业都有,搬运工、推销员、约会的胖女孩、无房者、卖报纸的、擦皮鞋的、城管人员、门卫,甚至妓女,可以说是人间百相,写他们的愤懑、苦涩、无奈;语言上通俗通俗易懂而不乏巧慧。如《推销员》:“领带西装正,摩丝短发匀。喜忧皆是笑,过往尽为宾。苦挣三餐费,闲谈百万薪。江东多父老,不许此身贫。”《公司门卫言不回乡过春节》:“辗转生涯到此间,贫家何必话团圆。职低怯问加班费,路远堪逃压岁钱。梦里爷娘非白发,别时兄弟是青年。忽闻大侄将投我,来日砖棚不独眠。”[6]40
                                 
      三、关于网络诗词批评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向来是结伴而行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共同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网络诗词从诞生之日起同样与批评同在。早在BBS时代,作者们就在互相唱和和互相点评,此后的网络诗词论坛基本都是按照作者发贴—读者评点—作者回应(修改)这个模式运行。可以说,在网络诗词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批评功不可没。别林斯基说:“有公众的地方, 就有明确表达出来的舆论, 就会有一种直接的批评, 这种批评能分清精华和糟粕,褒奖真正的美质, 惩罚可怜的庸才和穷凶极恶的江湖术士。”[7]网络诗词作者正是在这种“批评”和“褒奖”中不断丰富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水平的。网络诗词批评如同平面媒体文学批评一样,可以起到“帮助作家正确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的能力”,以及“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提高鉴赏能力”[8]的作用。
    同传统的平面媒体上的文学批评相比,网络诗词批评具有以下这些特点:(1)反应快捷。在传统媒体上发表作品的周期很长,动辄一两个月甚至几个月,读者的反馈就更慢,而且绝大多数无反馈,作者很难从别人的眼里看出自己作品的得失。而网络论坛上的诗词作品一经发出,最快几分钟就会有人回复评论,或褒或贬地提出自己的意见。(2)篇幅短小。三言两语,很少长篇大论,一般都是几十个字,甚至几个字,只有写的比较好的或问题比较典型的作品才会引起深入的长篇的讨论。比如2005年“青衫磊落”的《步山谷韵重登快阁》就引起了比较多篇幅也比较长的评论。[9]这一点与第一点是相关的,因为时间短不可能写出长篇文字,当然也与批评者的水平、学养有关。(3)态度实事求是。在网络这个虚拟又辽阔的世界里,大家彼此都是陌生的,除非刻意,绝大多数人终生都是不会见面的,即使有友谊有感情也决不像现实中那么真切而实在,并且可以换名字(俗称“马甲”)。网络言论的这种自由度使得几乎所有的诗词论坛的批评都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大家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一般没有现实中的碍于情面,无聊的恭维和阿谀奉承。(4)批评方式多样化。要对一首诗发表看法,可以跟帖评点,可以专发一帖给以评点,也可以发短消息私下交流,或者合而用之。(5)参与人数众多,且具有互动性。一首诗词写好后可以多发,理论上说有多少论坛就可以发多少论坛,没有限制,不像传统媒体禁止一稿多投,各个论坛的人也不全相同,多数情况是完全不同,因此一般都能得到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回复、评论。作者又可以跟帖回应,如此往复,因此一篇作品贴出去往往等于召开一次小小的作品讨论会。正因为如此,一些刚刚步入网络诗词论坛的年轻人往往进步很大。
      如果同小说、散文等其他网络文学论坛相比,网络诗词批评者们所用的语言则显得要干净和纯洁得多。批评者们大多都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或自己也是写作者,大家都是就诗谈诗,很少涉及其他或进行人身攻击。在笔者经常去的江右诗社、居庸诗社、菊斋诗社等20多个古典诗词论坛中,跟帖评论基本不见粗俗下流、猥亵污秽的语言。因此吕德强先生所说的网络文学批评的“语言粗俗”问题,[10]对于网络诗词批评来说基本是不存在的。这或许跟古典诗词爱好者(包括作者和评论者)心灵比较沉静、纯粹及性格修养有关。
    显而易见,由于网络论坛的娱乐属性,以及网络的松散性、网络言论的相对自由性、批评者喧嚣浮躁的心态等因素,网络诗词批评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就是探讨问题往往不够深入、认真。发帖者往往不在负责任这方面做过多的考虑,说话比较随意,不愿意多打字,引经据典。这次谁评点了一首诗,牵出了一个问题,大家三言两语说一阵,其后往往会因为一些因素停下来,帖子迅速沉底,讨论也就没有结果,不了了之。其次是容易引起误解。这也是因为大家不当面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言语之外,还有手势、神态、表情等对语言交际具有强有力辅助作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可网络上做不到,这就容易造成误会。比如,有人打上“呵呵”两个字,如果只看这两个字就很难判断说话人是真的开心,态度是友善的还是嘲讽或不以为然。网络诗词批评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其快捷、互动、参与者众多等优势,而克服其浮躁、游戏、不负责任等短处,加强文学理论修养,坚持实事求是的批评原则,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批评标准,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网络诗词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网络诗词产生了不少精品,一些研究和出版机构,选取网络作品结集出版或在专业杂志上开辟网络专栏就是证明。但网络诗词毕竟诞生的时间不长,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粗制滥造、临屏游戏之作多。因为发表几乎没有门槛(个别论坛编辑会审稿),一些初学者青涩的涂抹之作,以及资深写手的一些即兴的、游戏性的、不健康的东西时而出现。还有的人并不潜心写诗,琢磨诗艺,而是热衷于什么回文诗、宝塔诗等古人玩的文字游戏,画虎不成反类犬。其次是对现实关注不够,唯美主义倾向严重。很多网络诗词作者醉心于应酬唱和、摹景体物,在琐碎事物的描写上争奇斗巧,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唯美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是爱用藻饰的文字,如喜欢描写金玉、风花雪月,用一些颜色词,甚至语言和形象都不真,一些今人已经不用的物件或词语仍然写进诗里去,如兰舟、桂树、滴漏、灯花、寒砧等,蹈袭模拟的现象比较严重。但纵观网络诗词发展的历史,它前进的步伐是毋庸置疑的,正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从喧嚣浅薄走向沉静深厚,我们期待着在网络这一新的园地里盛开更多更绚丽的诗词之花。


[参考文献]
[1]何鹤.网络诗词之我见[z].2010年4月5日帖,2010年8月10引,http://www.jintian.net/bb/viewthread.php?tid=25560&page=1
[2]徐晋如.网络诗词政治意识初探[z].2008年3月10日帖,2010年8月10日引,http://www.sczh.com/bbs/dispbbs.asp?boardID=43&ID=33841
[3]孟依依.月出集[z].百度文库•文学作品•诗词,2010年8月15日引,http://wenku.baidu.com/view/4cac20a1284ac850ad02426e.html
[4]李子梨子栗子.呕吐集[z].2004年8月26日帖,2010年8月16日引,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193519
[5]无以为名.破烂一堆[z].2004年12月24日帖,2010年8月16日引,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122944
[6]赵缺.彼岸风[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409
[8]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513-515
[9]老丑.青衫磊落的步山谷韵重登快阁诗的讨论[z].2005年9月24日帖,2010年11月12日引,http://www.chxw.net/bbs/viewthread.php?tid=1546
[10]吕德强.网络文学批评简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4
[注]本文与友人东华合作写成,若有错误概由本人负责。发表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现根据刊发稿输入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金钱

200

贡献

0

威望

飘墨学士

Rank: 9

积分
19652
沙发
发表于 2020-3-14 18:43:15 | 只看该作者
总结的很到位,网络诗词如今也渐渐走向式微,主要是快餐文化的兴起,诗词需要底蕴较多,需要沉淀时间更长,真正的向上的诗词较少,网络诗人大多数偏于自我中心,缺乏生机和生力,且古典诗词很少拿来出名,故而式微,将来古典诗词依然会是少数人的追求。
学思明辨,合道笃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32

金钱

1150

贡献

5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032

飘墨劲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8:46:3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词,是小众的内心优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金钱

550

贡献

0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5317
地板
发表于 2020-3-14 21:05:32 | 只看该作者
高屋建瓴,略知一二了,感谢飞鸿老师的归纳总结,我也在思考如何吟诗填词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服务支持:DZ动力|飘墨诗词论坛  

GMT+8, 2024-11-22 20:05 , Processed in 0.1453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