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赏析
日前得诗友东方耳言,希望能见吾书之诗评。只是一直以来,我自认在诗词方面虽能写得几首拙作,但还未至有评他人诗作之能,所以未敢应允。之后想来,凡事皆有始,于是寻思该评何诗,心中陡现长恨歌,既如此,不必另思,提笔作此文。还望诸位诗友、前辈提点,赐教。
原文: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赏析:
白居易之诗作大多通俗写实,语简易懂,绝不晦涩,故后苏轼有“元轻白俗”之说。且其诗多讽喻,具有现实意义。其实个人亦觉,凡诗者能合格律,能达其意,能美其文,能吟咏畅达,即可。不必为了追求高深之感,而刻意使用生僻字词,冷僻典故。这样往往易使其诗难读难解,弄巧成拙。
长恨歌作为白居易的传世名篇,自然也表现了白居易的一贯风格。文辞精炼,易懂,却也优美,感人,不乏流传后世之名句。而且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他并非只是简单的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故事,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民间的传说再结合这段历史写成整首诗,既叙事,亦抒情。这也是此诗得世人传唱不息,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作为叙事诗,长恨歌叙述时间跨度巨大。将玄宗初识杨玉环直至至德二年后(由于其后为根据传说所作,所以无法对应确定时间),至少二十年以上所发生之事,其中还发生了著名的叛乱,写于一首诗中本已不易,写得出彩,流传千古更是难得。
诗人用词遣句简练而不失优美的,内容虚实结合。虽写他人爱情,但字句情真动人。主线清晰,全篇围绕李杨二人的爱情展开,除在其中起到转折作用的安史之乱,并不写其他历史事件。如果在一首叙事诗中,主线不明确,为求表达全面而多线叙述,或在主线之上分出多条支线的话,很容易导致混乱,使人不解其意。毕竟诗非小说,有其固有之格律与限制,并更着重表现语言,韵律之美,很多时候只需意会,不需面面俱到,写得透彻。
具体赏析:
全诗大体可分三段(亦有人将其分四段),第一段从首句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主要体现两人的相爱相处,也暗示了安史之乱的起因。俗话说万事起头难,起头不仅难而且重要。作者开篇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即为全篇埋下伏笔,点出了玄宗的好色并日夜思寻倾国之美人。不仅引出了两人的爱情故事,也预示了之后的一场浩劫。不少人因此句认为白居易写下长恨歌是以讽喻为目的,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似乎也有些片面了。一首诗,特别是一首长篇诗,绝不能以一句而定全诗。
杨贵妃人尽皆知,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至于到底有多美?岁月悠悠也无人能知究竟。但诗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已使人浮想联翩,虽是的短短两句,也未写面容如何,但已远胜千言万语。回眸一笑千娇百媚,使得六宫的美人们都顿失了颜色。唐玄宗既好色,那六宫之中必定是美女如云,而杨贵妃一人便将那三千佳丽比了下去,其美貌可想而知。也正如我先前所说写诗有时不需要太实,留一些想象空间也许会更好。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作为第一部分的结尾,也是转折,可以说是转的自然,没有突兀之感。叛乱突起,使得正在表演的霓裳羽衣曲也只得停止。这里所要提的是《霓裳羽衣曲》,传说此曲有唐玄宗开元年间所做,为唐朝著名法曲,堪称精品。在诗中它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盛唐之世,代表了享受着爱情的李杨。羽衣曲破盛世终,难舞霓裳泣玄宗。安史之乱由此开始,李杨的幸福也由此终结。
第二段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主要描述了马嵬坡之变以及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此部分由于描写的是离别与思念,所以更为感人,催人泪下。“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二句写了杨贵妃之死,也就是著名的马嵬之变。话虽简单,但清楚的表述了玄宗赐死贵妃的原因。在马嵬坡,士兵们的不满终于爆发,六军哗变,杨国忠死于乱刀之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带领军士要求诛杀贵妃。亦有言,这场表面上的哗变,实际是太子李亨与高力士等人的一场精心策划。但无论如何,当时的唐玄宗虽为君主,但已无力控制局面,唯有忍痛赐死杨贵妃。从感性的角度来说,贵妃本无罪,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未借此过问朝政,插手权利,可谓难得。玄宗只因众人逼迫而赐死自己心爱且无过的女人,这样的做法不能得到认同。但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他若选择保护美人,那这场兵变绝不会那么容易就平息,军士们虽还不至于敢弑君,但抵触情绪日盛,再加上人为挑唆,人心不齐,内斗不止,何以平叛乱。唐朝的历史说不定就非我们今日所见了。此都题外话
玄宗做出这个抉择是极度艰难的,而且为这个抉择伤心欲绝。何以见得?“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即可表,君王本应威仪天下,即便是叛乱突起,自己被逼逃离皇宫也未见悲戚,但此时却表现出“掩面”,“血泪相和流”。完全不顾帝王形象,何等伤心才至于此啊!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突出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景生情,情应景,令人闻之动容。“蜀江水碧蜀山青”如果以字面理解应为蜀江水碧绿蜀山青郁,但这样解释有些繁复之感。个人认为此处诗人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描写,意为蜀地的山水青绿。“朝朝暮暮”出自《高唐赋》,意指日日夜夜。(另一句有此词的名句便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诗虽不对仗,但结构有所对应,前句有重字“蜀”,碧和青也同样代表绿色,而后句“朝朝暮暮”亦为叠字,且“青”与“情”为邻韵,让人吟读起来一气呵成之感。“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里使用了对仗来加强表现玄宗的思念与悲伤。相传玄宗便是于此时作成《雨铃霖》。
此后多是描写玄宗回京途中和回京后的触景伤情,他所见所触的一切都承载着两人的回忆,无论是马嵬坡的诀离,还是宫中的欢愉都深深印刻与他的脑海中,又教他如何能不思念不伤怀呢。“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便深深的体现了这一点。直至第二段结尾都尽显物是人非之悲凉。
此前所述有史可循,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至少大致是不错的。而从第三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全诗终篇便完全出自民间传说与诗人的想象了。此处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临邛道士”,正是因为他才有了后面的故事。道士为皇帝寻找贵妃可谓尽心尽力,如何表现?“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不必费述,四句话已囊括宇内。上天入地,青天地府都找遍了,更不用提人间了,但是就是找不到。此时情绪本已跌至低谷,但诗人又突然急转直上,意外的出现了一座“海上仙山”,而贵妃即在其中。
之后虚幻的仙境,仙子般的杨贵妃映入人们眼帘。仙境总是使人向往,但居其中的贵妃却丝毫没有快乐之感,原因很简单,与相爱之人厮守,处处皆仙境。与相爱之人分离,仙境亦无趣。依旧歌颂两人的爱情,生死不能绝。对于被相爱之人赐死,贵妃丝毫无怨恨之意,只有思念和关心。“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几句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诗人安排了这位使者的出现,而没有让李杨二人相见。一来人鬼殊途,即使相见,又要别离,岂不又多一次分别之苦。而且留下些许遗憾,也许会更有美感。
最后六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流传极广,不仅因为文字优美,情真意切。更因为其代表性。“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已经爱人之间承诺的代表,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而其中的转折,也用得极好。当年的七月七日我们在长生殿内,夜半无人之时许下誓言。在天上愿做比翼双飞的鹣鹣鸟,在地上愿做共生不离的连理枝。但即使是天长地久也会有尽头,唯有这生死相离只恨,绵长到没有结束的时候。令人唏嘘的同时也留下一种残缺美。
主旨:
关于长恨歌一诗的主旨,历来都有分歧。主要观点有三:有言其歌颂爱情,颂扬了李杨二人真挚的爱情,日夜相伴,即使后宫三千佳丽,唐明皇却只钟情杨玉环一人,后虽生死相离,但此情不绝。亦有言其承作者善讽喻,谴责帝皇因重色轻国,导致了一场政治灾难,不仅危害到自己的帝位,更使得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有警示之意。还有言二者皆有,相互交织,双重主旨。其实整首诗共一百二十句,除安史之乱前,在描述两人相爱相处时有所提及玄宗重于女色,而荒于朝政,因人封官外。(如“汉皇重色思倾国”,“ 从此君王不早朝”,“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不重生男重生女。”等。)其主要还是描写了两人的爱情,对安史之乱平定后的描述尤能突出此点。更何况所谓对玄宗批判之词,恰恰是从反面证明了两人的相爱!所以若说此诗主旨在于讽喻,那么我们的香山居士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依个人所见,这首诗主要还是在于歌颂李杨二人的爱情,略带讽喻之意,但并不为主。就连白居易本人也将此诗分类于“伤感”类,而并非“讽喻”类。其实从多数人的个人情感出发,也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首爱情诗,因为人总是愿意相信美好的事物,特别是关于爱情。人们需要这样一首歌颂爱情的美丽诗作,长恨歌的广为流传也得益于多数人对其爱情诗的定位。其实说到这里,长恨歌的真正主旨是什么,对于人们来说也许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风流剑侠
2014/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