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诗社笔记【意象】耳朵

[复制链接]

7919

金钱

1300

贡献

5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748

飘墨劲旅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22: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耳 于 2021-10-31 09:30 编辑

1. 和【意境】想逛的3个词汇【描述】、【意象】和【境界】

【描述】:任何文章都立足于【描述】。【描述】是主题表达的基础,景,人,事,物都必然是通过【描述】而来。
【意象】:通过文章的【描述】、读者能够脑补出一副情景出来,这就称为【意象】,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意象】。但有些【意象】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大同小异。也有些【意象】完全不同,导致这种出现不同【意象】就是【境界】不同。
【境界】:作者的【境界】不够,不足以向读者表达这层【境界】上的【意象】,读者【境界】不够,不足以去领会作者要表达的在这一【境界】上的【意象】。
【意境】:在某一层段上的【意象】


2. 历史上对【意境】这一思想对文章进行解读的有大文豪【王国维】

---------------------------------------------------------------------------------------------------------------------------------
1. 写过节的文章会带有过节的特征。

2. 有直接写过节特征的,举例《青玉案·元夕》,整个“场景”都是他在元夜所见,这些不同的事物,是可以全部画到同一副画中去。

3. 也有过节的文章出现两个不同的意象的时候,我们把描绘现实所呈现的【意象】称为【一象】,描述脑补所呈现的【意象】称为【二象】   
   第一种情况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象几乎无该节日特征,二象有该节日特征
   第二种情况是李商隐的《霜月》,一象和二象都有节日的特征。

4. 两个【意象】在同一篇文章上,它们的感情色彩可能会是转折或者是顺延。
   比如,王维的重阳,就能体现,旅途苦,相聚欢,这属于转折。而李商隐的霜月,人间的冷和天上的冷,就是属于顺延。

5. 在双【意象】的文章中,特征物,只是铺垫,没有特征物,或者特征物较弱的那个【意象】才是真正的重点。

---------------------------------------------------------------------------------------------------------------------------------

1. 在文章阅读是,我们会发现文章中存在很多可能性。所以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也脑补出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下的场景。

2. 我们在阅读前人的文章脑补着他们文中的情景,别人读我们文章的时候,也是在脑补着我们文中所的描述的境况。

3. 当我们脑补出第一层【意象】,自然又能在第一层【意象】的基础上,脑补出【第二层】意象。

4. 用九九艳阳天的《端午即景》举例,在对第一层【意象】的描述中,并没有着笔当事人在干嘛,而在对第一层【意象】的解读上,却能继续推导出,当事人的行为这就是第二层【意象】。

5. 两层【意象】,三层【意象】甚至更多层是可以同框的。

6. 成功的【意象】构建,能够让文章的描述变得广阔和深邃。

7. 【意象】往往首先要作者有这样的思想层面,也同时有这样的文字功力。比如说:《人间词话》的对【意境】的解读,就是建立在文字功力都差不多的基础上,思想层面的重要性,让其【意象】在【境界】上更进一步。

8. 在我们完成文章的时候,不妨可以回看一下,从读取我们的文章能够构思出一个怎样的【意象】,而在这个【意象】下,又能再构思出什么样的情景。是不是和我们自己一开始写的时候所设想的一致。


---------------------------------------------------------------------------------------------------------------------------------
10.6

有些人把要表达的思想全部留在字面,读完字面,就能基本了解要表达的意思。有些人愿意把要表达的思想留在意象,也就是读者在脑补情景时识别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个中并无优劣,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如《锄禾》,《题西林壁》是前者,《鹿柴》则为后者。


---------------------------------------------------------------------------------------------------------------------------------
10.14

一、虽然写诗的人多了,但创造新的意象少了,诗就会逐渐同质化,让其失去活力。这是对唐诗走下坡路的猜想。

二、 不同的时代,描述不同的对象,尝试创造不同的【意象】。能流传下去的必成经典。

三、 不要先被习惯框住,不能说写新的事物,用新的【意象】就会成为打油。


---------------------------------------------------------------------------------------------------------------------------------
10.22

一、【意象】虽似,但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其含义会很大差异。如,登楼远眺,古代高楼少,城楼已经是高,要上也不容易,但比现代高楼,城楼却很矮,而当代的高楼上得也比古代上城楼容易得多。

二、古代,人民的主体是士农工商。流传后世的诗歌,以士人最多,所以基于创作人群的局限,【意象】的内涵也有所局限。

三、唐诗宋词的没落,其中之一的原因,可能就是【意象】局限,后人创作多用前人的【意象】来塑造【意境】。正如果鲜而甜,果熟而烂,甜者人好,烂者人惡,最后渐无人问津。

四、现代,人群多样化,农,工,商等职业者,何必要去挤“士人”的【意象】中去呢?

---------------------------------------------------------------------------------------------------------------------------------
10.27

【意象】本是读者能够脑补出一副情景出来,这番景象,有常,有独。

【常像】就是在客观大环境下,都会正常进行的事情。通常不需要着于细节。

比如唐诗《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相对于读者来说,脑补出的情景,只需要在唐代边塞,并不需要具体辨识出诗人在哪一刻,哪一处,也能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解。

【独像】就是在大环境下,出现不寻常的特别的景象,通常用于破局。

比如唐诗《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相对于读者来说,脑补出的情景,会集中在文中,提杯欲饮的将军上,此文必须在此时此地此人上,才有生机。

【常像】表于事物间通性,拓展,涵括大属性。【独像】表于事物间异性,聚焦,分离出主题的特征。

【常像】多用于布局,【独像】多用于破局。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金钱

550

贡献

0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5349
沙发
发表于 2021-9-30 00:23:47 | 只看该作者
东方老师辛苦了,研读这份笔记,知易行难,有待不断加深体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再次感谢老师,诲人不倦。再敬香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33

金钱

551

贡献

0

威望

版主

Rank: 3

积分
15344
板凳
发表于 2021-9-30 10:18:25 | 只看该作者
耳朵老师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服务支持:DZ动力|飘墨诗词论坛  

GMT+8, 2024-11-26 20:06 , Processed in 0.2581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