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耳 于 2017-11-21 19:48 编辑
王维《山居秋暝》浅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从题目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在山中隐居时秋天黄昏小记。内容大体是说隐居山中,雨后的一个傍晚,所包含的景物。一切的美好都在一场雨中被压抑住,在雨过后,万事又重新舒展开,犹如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复苏一样。
全文最精华的是第一句,尤其是第一句中的第一个字“空”,基本上是一字带一句,一句带一诗,一诗带一世界。王维是如何做到这一效果,个人认为,因为他把实像和意境相交融,从而合理地使用了意象,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因此要解读整首文章的,首先要对诗中选取的意向,有一个共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
首先,把诗中的意象逐一罗列出来,分别如下,空山,雨后,晚,秋,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竹,浣女,莲,渔舟,春芳,王孙。
其中从最后一联的两个意向起,我们倒看回去,春芳歇,王孙留。《楚辞》中,王孙出仕,这个典故基本上是五较为常用的典故。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要,“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而文章中把“春芳歇”和“王孙留”,放在一起,很大一个程度上是说,这并不是一个“王孙”该离开的时候!什么时候才是该离开的时候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新城。”春天的时候才是该离开的时候。
为什么说春天才是离开的时候,因为春天本来就是代表一切生机与发展,夏天代表的是兴旺与高潮,秋天是收敛和沉积,冬天是休养和涵藏,这是天道,万物重复,道法自然。所以去角逐功名利禄,那是应该在随时事势动。
当然只是用时间上说,天道上说,这些大道理,不足以为奇。看颈联的意象,竹和浣女,莲与渔舟。其中,渔舟,和浣女,很大程度让人联想到《礼记》中的“食色,性也”。这里体现出人性,而竹高风亮节,莲出淤泥而不染。正恰好出现在这处表达人性的地方。
再看额联的四个意象,明月和清泉,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的说法。在唐诗中,这两个意象使用的尤为广泛。另外,松和石,也有各自的意象,松本身就有求道,问道,引道,修道的意象,而石已恒定,如杜甫的《八阵图》中,江流石不转。整个额联的除了描述景物之外,连用的这四个意象,让人感受到,整个额联是在描述一个悟道的过程。去深究思索一些从前的因果(明月松间照),会发现在很多变化的表象下事情的本质是不变的(清泉石上流)。
那么回来这里就说回首联了,首联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里的主要两个意象就是新雨和空山。雨较常出现的意象,包括,压抑,失望,总之除了反用,基本雨的意象都不是正能量。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因此“空山”的“空”源自于这场雨,“雨”把“山”中原有的一切,收压起来,导致举目远眺,山中处处都是迷茫,犹似空无一物。
而雨本身也是春夏的代表,如果拿春作为出仕的参考,那么,夏雨就是仕途中,起落浮沉,拼搏迷惘的过程。因此,把全诗按照这个格局和意象平铺下来说的就是。
在仕途的拼搏中,我们往往看不见很多美好,当离开仕途后,重新审度种种因果,会发现,风云变化后,人性中的高洁才会重新体现出来,这是天道亦是人性,到了此处,就不必要再因名利去迷失自我,迷失世界。修行不在山水,在于自我。
全文对意象的使用到了极致,基本上每一个选取的景物,都恰好在这个节点表达到各自的意思。字面上高雅清幽,内涵渊博深广,是五言中的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