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标题: 格律浅谈 [打印本页]

作者: 东方耳    时间: 2019-1-27 20:42
标题: 格律浅谈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外国新思想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很多模仿西方的动作也从中产生,如穿洋装,饮洋酒,跳洋舞,泡洋妞,当然包括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就,以及文学创作。在那个时候,很多新诗流派从中产生。从中也不缺乏优秀的作品和作者,他们在中国最贫穷艰辛的时候传接着诗歌的火种。
[attach]2443[/attach]
图片摘自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推广,让祖国物质财富达到空前的增长速度。在这种大前提,大环境之下,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朋友拥有了更多摄取知识的机会。从最早的流连省立图书馆市立图书馆,到书店购买各种出版社刊印的刊物,再到电台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的发布,以及后来的互联网发展。在千千万万的知识摄取者中,就有个中比较喜欢研究表达方面的美感的朋友,开始对诗歌的创作产生新的热爱。又基于当代技术的发展,摄取技术的途径发达,作为平民百姓都有相当大的机会去了解和学习古代属于社会上层的人员才能接触的到一种文化:唐诗宋词。
       在建国早期,对于诗词格律其实并不推崇,一方面是部分人员对诗词格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另一方面创作者了解当时的群众对于当时的社会政策存在误解,因此在那个年代,所展现出诗歌往往不同于近体诗词那样有格律可言。

       那么到底格律诗什么呢?为什么近体诗词会出现格律。对于这点现在流传着不少流派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早期我和老泥老师交换过意见,他非常鼓励我对这点的见解,在这里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请构思一个情景。在遥远遥远的远古,一群茹毛饮血的人群,围绕着火堆,手持着大木棒,火把,在黄土地上有节奏的跺着脚,嘴里也呼喊有节奏的吼声。慢慢的,这群人的兴奋度被调度了起来,情感得到很大的宣泄,慢慢进入了一种疯魔的状态。在这种活动中,他们感觉到了很多平时完全完全感觉不到感觉。这种经验,这种经历,让他们相信通过某种语言,某种活动,可以让人发生不可描述的边话。
       当然个中的原因古人是不太了解的,他们以为他们的言语和活动能够与世界之外的某种灵体达成沟通,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通灵。但这个活动,在现代的文明社会也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现出来。比如说,去酒吧跳disco玩劲舞。在这些活动,人们也是在不断重复一些刺激自身的动作,来让自身进入某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能把情感进行选项。

       其次,通过重复性的动作,对自己进行暗示,同时造成影响,并不局限于这些跳disco的方式。还有一种温和方式,比如说:“追往事,惜流芳,易成殇。”前面两个就属于不断的重复动作,后面一个就是事件的影响。还有“今春看又过”,这个“又”字,同样是表达这种带来动作的重复性。这时候重复性的动作,给予人们的心理暗示,就“优雅”得多,“迟缓”得多,不像前一种,来得快,去的也快。
       而这种情况,最常出现的莫过于学习的时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对事情反复咀嚼,往往也会对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终会达到最后要寻求获知的这个点上,这和《大学》中的“格物而后知至”是相同。因此这个过程,对比起单纯情感上的宣泄,会多了一层感悟上的突破。

      还有一种人类社会中大型的重复性动作,通常会在出现某种重大事件发生之后,或者人类希望某种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这种情况不论古今中外,都不例外,天子继位和总统就职,祈求风雨和奠基仪式,孩子生日和高堂大寿。这一类动作中会有强烈的仪式性和群体性,这点和第一个情景相似。但是对比起第一种情景,这个情况会有更多讲究,还会和之前的经验进行类比。

[attach]2444[/attach]
摘自百度图库,祭天封禅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种重复性活动,是在对参与者进行暗示,通过暗示,把事件的情感性质告知参与者。天子继位和总统就职要传递的情感,就是庄严,要参与者个人认知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和责任性,从而对其认真对待。祈求风雨和奠基仪式,前者有悲天悯人的思想,认可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在了解自身的不足而祈求得到补充,而后者是希望与创造,同样也是意识到自身的缺乏而去建造。而孩子生日传播的情感是温馨和幸福,高堂大寿传播的情感是感恩,并且这种仪式还会不断地转换个体重复着。

       通过上述的三种情况,都是动过动作来注入或者改变了参与者感情。他们在本质上都是通过重复性,而进行的。在层次的递进上,第一种情况是表现的往往是单次活动中的重复,第二种情况是固定的参与者个体上进行多次的重复性活动,但每一次活动,不排除也是进行如同第一种情况那样的机械性重复。第三种情况,是源自于更多的参与者,二次数上的统计也不以单个个体进行统计,以整个群体进行统计。但是本质上还是前两者的深化。
       而前文中使用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重复”,那为什么是“重复”呢?因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每个单独的小周期,是所有节奏中的节段。在数学世界,有注明的三角函数,通过对特定的三角函数进行叠加,能够描画出不同的图像,这个数学工具名称叫做“傅立叶变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如果把诗词的节奏,而三角函数的节段就不同周期段。不同的类型节段进行不同组合的时候,被描述的事物就跃然纸上。

[attach]2445[/attach]
摘自百度图库,傅立叶变换


       古人虽然没有非常严谨的理论知识来描述这个情况,但他们对这种技术使用却非常成功。除了之前所说的各种方面,还有两种更具实用性的使用方法,一种是宗教的唱经,另一种传递信息时候的唱说。
唱经,唱说,和前面说的祭祀,节奏感的文章就有了发展和完善的理由。在每一个大乱的时代之后,原本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人就会相互融洽。比如说,东周之后有两汉,诗经和楚辞,得到了承传,魏晋南北朝后有隋唐,古风得到了发展,演变出后来的近体。

        很多人认为,格律就是从古风到近体的分水岭,我个人认为是很片面的划分。这个观点也曾和老泥老师交流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古风本身也应该存在特定的节奏和韵律,只不过这段时期内,征战频繁,民族迁徙和文化上的变化繁复,所以在言语中,不论说话的发音,语速甚至方言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这些考据显然在历史的长河不断的流失。所以要去论证魏晋南北朝的古风,其节奏如何,格律如何已经基本无法做到。但到了隋唐,由于民族大统一,因此就确立当时官方语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这样去在很多言语和文案中,语音就得到了大一统,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节奏与韵律,就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后人,就能总结出现在常说的格律。

       另外文章承载的载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殷商有甲骨文和竹纂等但是都很难长期保存,所以殷商能留下来的只能是在青铜器铭文。这些工序繁复的留字,自然是遗留相对重要的信息,而且持有者也绝非普通人。到了汉代,绸绢书,早期的纸书,竹简的制作技术对比先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能够遗留的信息,也能让社会更多阶层去保留自己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在历史的长河中绝大部分会被流失掉,但大数法则下,一定概率的流传,总能让一部分信息被后人发现。到了唐代,大统一的背景下,去保留和传递信息的已经不限于我们自己本身,还包括其他融入唐王朝的民族,他们还会把这信息带回他们所在的区域。因此,唐诗的规格有比之前的古风更清晰明了。

[attach]2446[/attach]
摘自百度图库


       此外,后人对唐诗也分开乐府和绝律,乐府是需要配备音乐来强化诗体表达时候的节奏感。而绝律则是有固定的格律要求,而到了宋元明清,乐府逐渐消失,或者变成其它体裁,但绝律却可以遗留下来。

       现在我们重拾绝律,可以先从容易入手,从阅读入手。了解格律的节奏上的美,建议首先去阅读《笠翁对韵》和《千字文》,尝试一小段一小段的背诵,甚至可以只挑自己喜欢的背诵。毕竟不是要研究这些古文,只是用作培养语感,尝试多了,分享多了,就是“温故而知新”了,自己的节奏和语感就会慢慢被建立起来。当节奏和语感被建立起来之后,格律就水到渠成,非常容易上手了。

       格律世界很大,是一种源自于自然界的美。文章提及,相当大的一部分设想,虽然在逻辑上和推理上符合,还需要通过考古来提供直接证据进行佐证。这些技术活很磨人,比如说,我们怎么知道,某个字在隋唐时是怎么发音的?在魏晋时是怎么发音的?在两汉,先秦时是怎么发音的,所以这里只作泛泛而谈,不作深究了。



作者: 风流剑侠    时间: 2019-1-27 21:06
耳朵这个要看看,特别是新学诗词的朋友。
作者: 东方耳    时间: 2019-1-27 21:07
风流剑侠 发表于 2019-1-27 21:06
耳朵这个要看看,特别是新学诗词的朋友。

这么快就有人来了

多谢剑客捧场
作者: 风流剑侠    时间: 2019-1-27 21:13
东方耳 发表于 2019-1-27 21:07
这么快就有人来了

多谢剑客捧场

是来学习的。哈哈哈,论坛写诗词的多,写诗词理论的就不多了。
作者: 东方耳    时间: 2019-1-27 21:23
风流剑侠 发表于 2019-1-27 21:13
是来学习的。哈哈哈,论坛写诗词的多,写诗词理论的就不多了。

主要前辈高人们太忙,我只好出来滥竽充数了
作者: 凌寒    时间: 2019-1-28 07:47
挪个地方,到诗词理论版吧
作者: 若兰公子    时间: 2019-3-15 16:25
承教了,谢谢!




欢迎光临 飘墨诗社 (http://piaomo.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