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标题: 闲扯关于入声字及其它 [打印本页]

作者: 毛拉伊卜拉欣    时间: 2014-11-28 00:48
标题: 闲扯关于入声字及其它
古时的四声不同如今普通话的四声。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当中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平声,而上去则属于仄声。古音(唐宋音)里的四声是为平、上、去、入(平声不分阴阳,而在平水韵里分有上平下平那纯粹是因为平声韵部太多所以多分一部而已),比现代普通话多了一个入声,当然这个入声也是属于仄声部的。

由此不难看出平声仄声的区别其实就是平声和非平声的区别。为什么要这么分呢?按唐和尚释处忠的说法: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以及明释真空: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可见平声的字音发起来很平稳,与其他三声的对比都很强,所以当平声字和仄声字按一定的规律排放时,听起来就会有激荡起伏,阴阳顿挫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乐感。这种由读音本身而能产生乐感的文字只能汉字才有,别的语言都不具备,因为使用那些低级语言的是野蛮人,不懂声调的区别。

再多说一点,格律诗就是对应汉语这个特点而产生的。首先格律诗本身原来是可以和乐而歌的。能歌就必须要有节奏,所以按七言而分,一句诗以两字为一节,分别为:顶节头节腹节脚节——这个脚节只有一个字,为什么说韵脚韵脚也就这么来的。按两字一节分别以平仄声错开排布就可以有: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一来单一句诗读起来的乐感就有了。然后整一首诗的格律排布还要考虑句与句之间的格律变化(如果通体一律则太过死格,也不悦耳),以及韵脚的平仄问题(韵脚其实于一首诗整体的乐感影响最大,所以如何处理其字声也是很重要的),就会对原来定好的平仄排布方式有一些通变的调整方法,那已经超出了这张帖子的讨论范围,就不说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入声字发音是四声中最特殊的。所以有一些词调是专门只能用入声韵的,如兰陵王、雨霖铃、好事近、暗香、疏影等等;有一些是宜用入声韵的,如忆秦娥、满江红、声声慢、望梅花、两同心等等。用入声韵一般都不会与其他另两部仄声韵通押。而上去通押的现象至少在宋词和北曲南曲中比较常见,比如辛弃疾的摸鱼儿就是一首仄韵词,而当中上去通押,却没有一个入声韵脚。根据入声字的这一特点可以找一些押入声韵的词来看,这样记住入声字就多了。如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里分别有烈、月、咽、铁、越、血。岳飞的满江红里分别有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这些入声字现在都已经派到其他三声中,在现代普通话里作平上去的都有,但是依据这个方法找出来就肯定不会错。
作者: 尼尔根    时间: 2014-11-28 09:45
嗯,这个要好好学习。好长时间也弄不明白平仄和四声,惭愧。毛拉有空的时候,多讲讲。
作者: 东方耳    时间: 2014-11-30 20:20
闲扯已是这份功力,确实很多值得学习的,比如压入声字词,以前就没有注意到
作者: 西部春暖    时间: 2014-11-30 20:54
入声老到诗经中已见。
没有入声的北方语调大概是蒙元以后(或许是金治中原时)
吾乡方言基本为北方语系,偏偏延续五个声调,不同于南面的贵阳话和北面的重庆话,真是奇葩了。
作者: 多风少雨    时间: 2014-12-5 23:14
西部春暖 发表于 2014-11-30 20:54
入声老到诗经中已见。
没有入声的北方语调大概是蒙元以后(或许是金治中原时)
吾乡方言基本为北方语系, ...

奇葩的是很多人认为黔北话与成都话更为接近,和重庆话反而易区分些,真不好解释,怪哉!




欢迎光临 飘墨诗社 (http://piaomo.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