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标题: 行香子 秋过匈奴故地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沐云浴    时间: 2017-8-24 00:39
标题: 行香子 秋过匈奴故地
        当年看完《汉武大帝》,就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匈奴情结,每每车行大漠,天高地阔,戈壁千里,一望无际,回望当年,从月氏人放牧的凉州,沙洲,疏勒,到鄯善,车师,乌孙,西域36国几乎都在匈奴铁骑的掌控之下,然而,东汉西晋之后,匈奴这个称雄中国北方近千年的强大民族,就土崩瓦解了,要么北匈奴西遁,不知所踪,要么南匈奴融入华夏民族,也是烟消云散。
看着那广袤无垠的戈壁和欣欣向荣的绿洲,二千年前,这里都是匈奴骏马驰骋的疆域,如今,依然牛羊漫野,牧歌声声,但是牛羊的主人已换成是蒙古人,哈萨克人等等了。。。。。
不过,近年来的国外对已经发现的匈奴贵族墓葬发掘和DNA比对技术,已经证明蒙古人、日本人等族群均是匈奴的后裔,这消息既令人欣慰,又令人意外。

寂寥胡天,古柳风干。雁鸣过,断壁残垣。休屠故地,空有花漫。恐焉支悲,阴山泣,贺兰潸。
大汉虽威,且容呼韩。五胡后,西散尘湮。龙庭无主,冥水荒原。叹盐泽枯,居延塞,弱河迁。
                               2017年8月20日
备注:胭脂山----此山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还有的史书上说,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由张骞出使西域之行时引出。为了彻底弄清楚,查了《辞源》,才知道: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所以,到现在张掖市修缮卧佛寺还是用这种染料,涂抹雕梁画栋。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绝句。

       《佚名•匈奴民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作者: 飞来雁    时间: 2017-8-24 09:37
《汉武大帝》一剧,偶看了不下十次,的确震憾,不过还是有那么十几处的瑕疵。

至于当初北匈奴的发展,偶认为是到了欧洲中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等国,特别是奥地利,1918年解体前的名字相当骇人,奥匈帝国。我想,这里多多少少会有联系。该国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上,无论发展什么,都会兴旺。
作者: 东方耳    时间: 2017-8-25 16:47
不是亚洲人都属于蒙古人种吗?蒙古人种,北高加索人种,东非人种,不是三大人种吗
作者: 东方耳    时间: 2017-8-25 22:19

野树入胡天,闲花倾汉原。
来人多故事,旧地少炊烟。

作者: 唐敖    时间: 2017-8-28 10:51
汉对匈奴的打击最沉重吧
作者: 尼尔根    时间: 2017-8-28 16:26
东方耳 发表于 2017-8-25 22:19
野树入胡天,闲花倾汉原。
来人多故事,旧地少炊烟。


这个小绝真的好。特别是后两句极佳。
作者: 东方耳    时间: 2017-8-28 19:24
尼尔根 发表于 2017-8-28 16:26
这个小绝真的好。特别是后两句极佳。

多谢大哥
作者: 天沐云浴    时间: 2017-9-5 07:08
东方耳 发表于 2017-8-25 22:19
野树入胡天,闲花倾汉原。
来人多故事,旧地少炊烟。

哈哈,喜欢,收藏




欢迎光临 飘墨诗社 (http://piaomo.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