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标题: 欧德绪诗话:只信捐书一语真 ——读严复《和荆公〈适意〉》 [打印本页]

作者: 杨柳河桥    时间: 2022-10-27 00:13
标题: 欧德绪诗话:只信捐书一语真 ——读严复《和荆公〈适意〉》
只信捐书一语真
——读严复《和荆公〈适意〉》


严复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学贯中西第一人。这样一
位饱学之士,却写了一首诗,说是只觉得读书苦,只相信废书不读的话是真
的。这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其诗如下:
灯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陈陈。
不知适意缘何事,只信捐书一语真。⑴

看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和诗,或者也可称之为读后感诗。虽然诗题只提
到王安石的一首诗,其实事关两首。一首是《窥园》: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
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⑵
这首诗用到三个典故。一是西汉学者董仲舒下帷苦读之典。据《汉书》
记载,董仲舒研究《春秋》时,放下书屋的帘幕,三年不看园中景色。二是
公羊著书之典。公羊即战国齐人公羊高,是《春秋公羊传》作者。三是孔子
绝学捐书之典。《庄子•山木》中说孔子到处受困(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
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而亲友弟子又日渐疏远离散,于是向
隐者子桑户请教,并在听了隐者的话后,便废书不读,弟子也不用对他行礼,
而弟子却更敬爱他了。此诗做了董生典故的翻案文章。董生三年不窥园,王
安石却说一天要去园中几次,而且兴味十足。董生不窥园,那是上了公羊高
的当,不相信孔子废书不读是真的。显然,此诗讽刺了专一于读书的董仲舒,
用对比的方法说了一个道理:闭门苦读何如窥园快乐。

另一首是《适意》:
一灯相伴十馀年,旧事陈言知几编。
到了不如无累后,困来颠倒枕书眠。⑶
这首诗看不出用典,明白如话,尾句照应诗题,写读书之乐——读书困
了就枕着书睡,“颠倒”二字表现其自适随意之乐。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改革家,也是诗文大家、饱学之士。他的诗文,严复
自然是要读的。而一读,就读出问题来了。这位荆公,怎么一首诗说读书苦,
另一首诗却又说读书乐呢?于是,这位八百多年后的晚辈,向前辈发难了:
“不知适意缘何事,只信捐书一语真。”那意思就是:我不知道你说的快乐
来自何处,只相信孔子捐书的话是真的——那是你也相信的。
堂堂王安石,就这么被严复难住了、问倒了?想想也不会吧。三首诗到
底是何意味,需要再做品读。

先看《窥园》。王安石为何要讽刺董仲舒呢?他的学问也是苦读而来,
说什么也不会去讽刺一位读书专一的前辈学者。而且他又怎么会有空闲,一
日几次进园?又怎么会相信孔子捐书是真?一位日理万机的改革家有了空
闲,唯一可解释的便是赋闲了。读了一肚子书,想凭借来改革朝政,却是阻
力重重,最终被贬为闲职,自然会跟四处碰壁而捐书的孔子起了共鸣。读书
有什么用呢?可惜董生上了大当。这样读来,王安石分明是借题发挥,发发
赋闲失意的牢骚。

再看《适意》,同样如此。前两句说的还是读书苦,跟董生一样的苦读
书,读书苦。而读书的收获,不过肚子里装了些旧事陈言,这样的读书有何
快乐?字里行间带着浓浓的自嘲味。关键的是第三四句的转结,“到了不如
无累后,困来颠倒枕书眠。”无累是没有牵挂,对王安石来说,就是没有政
事牵挂,就是无官一身轻。到了这个时候,读书才是快乐的——想读啥就读
啥,想读就读,想睡就睡。这是一位政治家赋闲后的牢骚,牢骚中又透着旷
达。

回味了王安石的诗,再读严复的和诗,也是别有滋味了。严复作为一位
始终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派思想家,也是一直碰壁。孔子的经历、王安石的
经历,怎么不引起他深深的共鸣呢?他相信孔子捐书事出有因,他也理解王
安石的自嘲与牢骚,说穿了,他根本没有跟前辈唱反调的意思,不过是正话
反说,把跟前辈们一样的胸中块垒抒发得更淋漓尽致些罢了。
读严复的诗,又连带着读了王安石的两首诗,让人愈加明白诗人们是善
于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读诗务必多品味品味其言外之意。比如,前贤们
“只信捐书一语真”,是真的主张废书不读么?

作者: 春水    时间: 2022-10-27 02:42
读书,关键是读有用的书啊。。。
作者: 杨柳河桥    时间: 2022-10-28 00:01
春水 发表于 2022-10-27 02:42
读书,关键是读有用的书啊。。。

这点很重要!特别是现在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太多。。。
作者: 春水    时间: 2022-10-28 00:27
杨柳河桥 发表于 2022-10-28 00:01
这点很重要!特别是现在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太多。。。

可不是吗!
作者: 杨柳河桥    时间: 2022-10-28 00:37
春水 发表于 2022-10-28 00:27
可不是吗!

所以要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上当。




欢迎光临 飘墨诗社 (http://piaomo.cn/) Powered by Discuz! X3.2